湯杯英雄話當年 馬來西亞的光榮樂章

關於羽球的雜談
回覆文章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 馬來西亞的光榮樂章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0 am

光明日報/副刊 2010 5/11-5/14

http://www.sinchew-i.com/sciWWW/taxonomy/term/543

連結有多張經典照片 我自己對拿督莊友明的經歷最有興趣!
最後由 Sigit 於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12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一)‧邦咯島經營度假村‧陳貽權與犀鳥為友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4 am

第26屆湯姆斯杯於昨日開鑼,身為東道主的大馬會否重演1992年歷史,再次捧杯?

我們的目光除了著眼於眼前正進行中的激烈賽事,也別忘了早年為世界羽毛球賽場帶來無比精彩與驚奇,也為大馬羽壇立下汗馬功勞,摘取榮耀的名將。光明副刊特別訪問了多名曾為大馬奪得湯杯的英雄。

曾經兩度奪下全英賽男雙冠軍,並和隊友在1967年為大馬奪下湯杯的前羽球功臣拿督陳貽權,退休後在邦咯島經營度假村生意,他把昔日的威水照高高掛在大牆上,讓每名住客經過時都會望上兩眼,感受他當年的那一份榮耀。

今日的陳貽權提起釣竿到海邊享受垂釣樂,還和犀鳥交上朋友,更不時宴請昔日戰友到島上玩樂,重溫球場上的喜怒哀樂……放下球拍後的安逸生活,並不單調。

與羽球名將拿督陳貽權暢談他的羽球故事,聆聽他在球場上的驚險遭遇,重溫他擊敗各國好手的過程……似乎自己就坐在電視機前,觀賞著現場直播一樣。而事實上,我是和他坐在他於邦咯島經營的海景度假村,迎著海風說往事。

眼前的陳貽權,身體健壯身材魁梧,雖然退休許久,依然Keep得非常好,當我如實告知時,他爽朗地笑說:“當然啦,這是經年累月練回來的真材實料!”

說罷更秀出了有力的右手臂,叫我伸手摸摸那堅實的肌肉。雖然已是70歲,但肌肉可結實得很,還有硬得壓不下去的“老鼠仔”呢!

回想起來,“老鼠仔”肯定是有的,陳貽權當球員時,最教敵手喪膽的,就是他的必殺技――低發球和殺球。尖銳的攻勢和凌厲的打法,直教對方三兩下就敗下陣來。右手的臂力,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有一則羽評曾寫道,韓國的朴柱奉是世界雙打奇才,他既尖銳又有假動作發出高素質的低發球總教人招架不住,而能和朴柱奉相比較的,就只有印尼的紀明發(Christian Hadinata)和大馬的陳貽權。

也是高爾夫球國手

因為有著這樣的“功力”,他曾被喻為世界頂尖發球員,陳貽權的實力肯定仍然保持到現在,“老鼠仔”也將伴其一生,讓我今日得見著也要連聲讚嘆。

當年因有著攻之不破的戰術,讓陳貽權和戰友伍文美戰無不勝,二度奪下全英賽雙打冠軍,且在1967年和隊友們齊心協力勇奪湯杯,為大馬爭光。

掛在牆壁上的巨型照片,一再告訴我們他昔日發放的光芒。與戰友伍文美的雙打照、奪下湯杯後一伙人站在汽車上遊街接受民眾的掌聲、抵達機場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喜慶照……在在告訴大家當年奪杯的盛況和榮耀。

陳貽權在1957年加入國家羽球隊,直到1970年才退役,1972年至1973年再度為國效力,前後總共當了14年國家羽球隊隊員;他過後從1979年至1984年擔任國家羽球隊總教練,後來又在國家羽球協會擔任2年技術顧問,多年來為國家羽球隊立功,為國家羽壇帶來最高榮譽。

“現在坐在海邊吹海風聽海浪,憶起當年情景心情還是激昂的,想一想,大馬有哪一位球員可以為國家盡這麼多年的力?我不止是羽球隊隊員,退出羽球圈之後,我學打高爾夫球,又成為高球國家隊隊員長達13年之久。”

陳貽權感慨地表示,當年奪杯時,政府獎勵給隊員的只是一枚勞力士手錶,不像現在給予諸多獎勵。問他會否覺得生不逢時?他沒有回答,只是笑說,這些東西不必想太多,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沒用。他為現今的羽球員受到重視而欣慰。

活得自在逍遙就滿足

退出國家隊且卸下教練之責後,拿督陳貽權在邦咯島接管了家族經營的度假村,在這裡開始了一個全然沒有羽球的世界。一代名將到底喜歡握球拍的日子還是看海的日子?他沒有正面答覆,只是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只要活得自在逍遙,他也就滿足了。

陳貽權現今除了每天忙於度假村事務之外,還會抽出時間做他喜愛做的事。

例如他喜歡在下午4點鐘過後,提起釣竿出海當釣翁,直到晚上才再度回到度假村,這時他可能會搖身一變,變作餐廳大廚,或端菜侍應,或招待員,與來客談天說地。

有趣的是,陳貽權近幾年還與犀鳥交朋友,每天早上7點和傍晚7點,都會準時給犀鳥送上美味的木瓜大餐,人和鳥之間感情不淺。

準時送上木瓜大餐

“這些犀鳥我養三四年了。第一次看見它們時,是其中2隻犀鳥站在大樹上盯著我看。於是我搬了一張桌子過去,桌上放了木瓜請它們吃。結果它們觀察了我足足2個半小時,終於認輸,飛下來吃了木瓜。哈哈,我贏了!”

自那天起,這2隻犀鳥就定時定候來吃木瓜,過後帶了一家大小來吃,再過多一些時候,幾乎整個邦咯島的犀鳥都飛來這裡享受木瓜大餐,跟陳貽權成了老友記。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接管度假村之後,陳貽權隔個三幾年就宴請昔日戰友聚會,大家嘻嘻哈哈話當年,甚麼戰役甚麼必殺技甚麼攻略一一躍上飯桌,雖然只是“桌”上談兵,但也能樂足一個晚上。

“今年的9月是我的70歲生日,我打算再一次請他們過來,都是老戰友啦……”陳貽權開心地向我預告這一份快樂。

贏湯杯全英賽最感光榮

陳貽權在國際賽事中曾經多次奪下冠軍為國爭光,但在這麼多冠軍當中,他本身最感到光榮的,是在1964年奪得日本東京世界羽球邀請賽單打冠軍,以及在1965年及1966年半自費到英國參加全英賽時,與伍文美奪下雙打冠軍。

“對羽球員來說,一生人的終極目標就是全英賽和湯杯賽,這兩項賽事都可說是羽壇的最高榮譽,奪下全英賽冠軍或湯杯冠軍,就等於宣佈你是世界第一名。這一份喜悅和驕傲,是任何東西也比不上的。”

成為這麼多賽事的冠軍,陳貽權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比賽時我甚麼都不去想,只一心想著把球打好就行了,我只想著為國家出力!”

或許冠軍就是從心無他念而不會分心,由始至終只朝一個方向前進誕生出來的。

然而,摘冠之後,問題也跟著來了,“你摘了冠軍,別人就會以打敗你為目標,每個人參加比賽就是想著要打垮你,因此你必須加倍努力,想辦法預防不被別人打敗。”

要成為下一場賽事冠軍,必須學會更多招式,因為對方早已就摸透熟透了你的慣技,也早已找出了防備或對抗的招式,因此,唯有不停的轉換招式,才能讓敵方摸不透底牌,才能再一次奪冠。

67年印尼湯杯賽驚險難忘

談起這一生最難忘的賽事,拿督陳貽權想也不想就脫口說出是1967年湯杯賽,那一年的賽事,現今回想起來仍教人捏一把冷汗。

話說這場在1967年舉辦的湯杯賽,比賽地點是在印尼。“這次比賽,我們差一點就完蛋了。”他追憶道。

所謂的“完蛋”,不是指打輸了球,捧了個蛋回國,而是指若大馬隊贏了印尼,整組人就回不到家了!

印尼輸球觀眾險暴動

“當年的湯杯賽共有9場比賽,我記得當時已經打出了到4:3的成績,即我們贏了4場。當時進行著第8場比賽,第二回合戰果是13:3,我方還是領先……結果越打越不對路,全場約兩久印尼觀眾開始起鬨,瓶子、木棒全部丟進賽場內,現場氣氛說有多緊張就有多緊張。”

結果球賽未完,有關當局就宣佈暫停賽事,叫大馬隊員先回去,“我記得當時從賽場窗口望出去,很多人都在外頭大喊大叫,一場暴動似乎避無可避。”

回到酒店之後,凌晨3點鐘,大馬隊員被叫醒起來收拾行李,“我當時還以為是要回到球場繼續比賽,即是以清場的方式進行,現場沒有任何觀眾,只有球員和裁判。但後來才知道原來不是繼續比賽,而是直接把我們載到機場去,確保我們安全回家。”

1967年的湯杯賽原本經同意轉移地點到紐西蘭繼續賽事,但後來由於印尼棄權,最終宣佈由大馬隊勝出。

棄學業追求羽球夢

拿督陳貽權學業羽球兩難全,唯有忍痛放棄學業,專心一致打球去。

陳貽權早在1956年中學時期即是霹靂州學生羽球隊代表,1958年即17歲的時候,就是以第一位學生代表的身份,代表大馬與新加坡及泰國比賽,“1958年我要參加劍橋考試,但因為練球而無法專心於學業,為此,當年還被校長叫去訓話,訓了整整1個半小時。”

校長的一番話像是給陳貽權注入了強心劑,成為他日後摘冠的推動力。“校長初時是勸我好好決定到底是要打球還是要學業,結果他好像是看透了我的心,對我說其實我自己心裡早已有了答案,因此,既然我已經選擇了當球員,就要當一名世界級的冠軍球員。”

一句世界級的冠軍球員,讓陳貽權一直銘記在心,也鞭策著他追求冠軍夢,奠定日後在羽球界的地位。

【簡介】
姓名:陳貽權
年齡:70歲
威水史:1957年加入國家羽球隊,前後為國家隊貢獻出20年心力。最感光榮的一次是在1964年獲得東京公開賽男單冠軍。現在邦咯島經營度假屋生意,空閒時就釣魚看犀鳥。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二)‧尤清河住宅區內開闢草藥園‧因一攤水退隱羽壇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5 am

從1959至1969年為國家羽球史寫下輝煌紀錄的拿督尤清河,如果不是在球場上滑了一跤,撕裂了右腳跟腱縫了33針而飲恨羽壇,相信他還有機會為國家隊效力,締造更多神話。

當年華文報體育記者都把他的名字誤寫成“尤清和”,他也沒糾正,就像92年湯杯功臣謝順傑一直被誤寫成“謝順吉”一樣。

如今退而不休的尤清河,擔任白沙羅居協主席長達10年之久,在他的領導下,此社區不但贏得了八打靈市政廳頒發的“2008/2009年最佳社區鄰居及最佳領導人”獎,更在住宅區內開闢草藥園,讓居民從中受惠。揮別了羽球的日子,尤清河依然發光發熱。

現年67歲的拿督尤清河已退休12年,如今安享晚年含飴弄孫的他,自嘲是沒有生產力的老人家,既閒來無事何妨擔任義務社區工作者,造福社區居民。
“退休了,還有甚麼好做?天天窩在家裡也不行,人老得快也會變痴呆。出來幫忙別人,不是更好嗎?”尤清河參與社區工作不是為名利,就很單純的是為社區盡一份力。

尤清河在年輕時與羽球結下不解之緣,自小就熱愛揮拍的他,小學時就中選為檳州代表,中學時更中選為大馬羽球隊隊員,小小年紀就頂著國家隊的光環,到處向人下戰書,也處處迎接別人的戰書,磨練出出神入化的球技,生活更多姿多彩。

英國出賽僅獲2元津貼

從1959至1969年整整10年內,尤清河與戰友如大家所熟悉的陳奕芳、鄭求山、陳貽權,伍文美組成了一個超強的隊伍,連年上陣打遍全世界,把大馬羽球記事推向高峰。

“不是我賣花讚花香,作為球員的一份子,我們60年代的羽球員個個都很‘打’得,我們打的都是國際賽,可謂打遍天下。美國、英國、法國……都是一站一站去,為國家贏來榮譽。”

談起代表國家出賽,尤清河霎時間眉飛色舞,67歲的樣貌不見了,散發出20歲年輕歲月的風采與光芒。

尤清河的分享趣味十足,原來60年代的國家羽球隊隊員一點都不好當,他們可不像現今羽球員般,去到哪裡參賽都有國家作經濟後盾,反之,60年代的羽球員一切都要靠自己,政府頂多只是贊助機票。

“說得不好聽,我們是貼錢去打球!”尤清河笑說。

原來,當年出國打球,球員都要自己找贊助,“連一支球拍一件T恤都要找人贊助咧。”尤清河笑著補充。

“還記得我們到英國參加全英賽時,每個人每天只獲津貼2元,是馬幣2元而不是2英鎊,從吃的住的交通費等統統自己搞定。”

慶幸的是60年代有不少大馬人到英國留學,尤清河和隊友就各自找到相熟的大馬留學生,在他們家吃住一兩週,甚至長達一個月,直到球賽結束為止。“大家都借宿於不同朋友的家,早上相約好某個時間在球場會合,然後進行一整天的訓練,完畢後大家又各自回到朋友的家,一直到球賽結束。”

在國內的球賽也一樣,他們到吉隆坡參加球賽,主辦單位亦沒有提供住宿,也只能托認識的朋友借問哪裡有可供住宿的會館,比賽期間就借住在會館內。

“那為何還要去打球,不是‘搵笨’?”我聽罷心直口快地追問。

“又不能這樣說,至少我們感到光榮,能為國家爭光,可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尤清河一點都不計較。

雖然在羽球路上挨了很多苦,但尤清河對羽球不但不離不棄反而樂在其中,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有一個全力支持他的父親。

父親是經濟支柱

“說實在的,在倫敦一天2元哪夠用?幸好我的爸爸非常支持我,在我每次出賽前,都會給我幾百元零用錢備不時之需。”

回首來時路,幾乎每一位球員的父親都是他們成功背後的最大經濟支柱,如果沒有一個肯出錢又出力的父親,這一群光有實力卻兩袋空空的球員,的確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年我、陳奕芳,鄭求山3個人的父親都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我們代表檳城到怡保或吉隆坡等地比賽時,都是3個人的父親輪流用汽車載我們去的……”

談起父親的偉大付出,尤清河對自己的羽球人生無限感慨。如果沒有父親,可能就看不到一顆又一顆的羽壇巨星在球場上發光發熱;羽球選手臉上的光彩,說起來有一部份應該是屬於父親的。

欣慰羽球員終受重視

1967年奪下湯杯,作為單打選手的尤清河與隊友受到國民的熱情擁戴,當時獲得政府贈送一枚市價數百元的勞力士名錶,還有……沒了,就這麼多。

“哪像現在的球員這麼好,獎品獎金多著呢!我們當時不但要自己出錢打球,勝利後回來報酬也不多,唉,真是同人不同命囉!”尤清河有感而發。

會不會覺得不公平?“我們沒有豐富的回酬,是我們的命水,沒辦法啦。但我對現在的羽球員能獲得政府的重視而感到高興,雖然我已經不再是一份子了,但看見後輩能有今日的成就且受國家重視,我還是覺得安慰。”

尤清河在4月獲得彭亨州蘇丹賜封拿督頭銜,讓這名羽壇前功臣深感欣慰。“說實在的,我們這一群曾經為國家立功的前羽球國手,現時已不要求甚麼回報,但至少希望政府能承認我們曾有過的貢獻,讓我們安慰安慰。”

“勤奮”是成功主因

成功絕對沒有僥倖!

對尤清河而言,他能在羽球場上風光10載,主要就是“勤奮”兩個字,“勤奮對一個球員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勤加練習,肯定打不出漂亮的成績。”

尤清河的必殺技是殺球及反手球(Back Hand),他曾經被喻為世界上最佳殺球手之一,他的殺球又快又準,“現在講起來打球好似很容易,其實我們當年都練得很辛苦。”

每天早上5時起床,洗漱完畢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練氣,“那時沒有健身房,我在當檳城選手時,是在關仔角的海邊跑步練氣,那時有夠辛苦的,因為跑的是海灘沙地,可說舉步難行。”

跑步後用餐,餐後又繼續練習三四小時,下午為休息時間,在傍晚又再次練習4個小時,想一想,比上班還要辛苦。

球場是敵人
場外是朋友

昔日的對手,今日的好友,揮拍打遍天下的拿督尤清河,與各國羽球名將在球場上打出好交情,把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羽球場上雖然只有區區的10年,但尤清河憑著一股赤子之心,與當年羽壇上的他國名將結成好友,如今數十年過去了,這些昔日名將有機會到吉隆坡來,依然會相約尤清河見面說今道往。

與梁海量柯普斯成好友

“如印尼的第一單打梁海量(Rudy Hartono)和丹麥的柯普斯(Erland Kops),如果他們有來大馬遊玩,肯定會約我相見。”

說起印尼的名將梁海量,曾經8度奪下全英賽冠軍,他和尤清河比賽各有勝負。“我們在1967年有兩次機會在場上碰面,第一次是4月在怡保舉辦的大馬公開賽,我當時贏了他,但在6月的湯杯賽時我卻輸給了他。柯普斯也是7次全英賽冠軍。”

在球場上是敵人,在球場外卻是朋友,而要成為永久交心的知己,就得靠那一份真誠與開放的心胸了。

成是羽球
敗也羽球

羽球,成就了拿督尤清河的光輝歲月,但,羽球,也讓他如日中天的羽球生涯瞬間破滅。

因為喜歡羽球,尤清河一頭栽了下去後就難以自拔,從1959至1969年整整10年時間,造就了尤清河家喻戶曉的聲望;1967年大馬隊奪下湯杯舉國歡騰,尤清河擊敗了曾助印尼三奪湯杯的羽球名將宋尼威,成為功臣之一,他在球場上的英姿家家頌讚,此時此刻是尤清河羽球事業的最高峰。

1969年,又一屆的湯杯選拔賽在森美蘭州芙蓉舉行,尤清河帶著滿滿的夢想與期盼,想再一次中選為1970年及湯杯選手,再次為國家摘取榮譽。

萬萬沒料到,芙蓉市議會禮堂的室內羽球場,完完全全改寫了尤清河的羽球命運。

“那個禮堂在前一個晚上有舉辦活動,地面在次日早上清洗乾淨,但還殘餘水漬在地面。”

尤清河就是那麼倒楣,誤踩水漬,整個人一滑,滑出大件事來。

撕裂跟腱縫33針

“我一滑,立即倒在地上,右腿上的跟腱隨之撕裂開來。”憶起這一段往事,尤清河臉上還顯出痛苦的神情,這一跤,摔得真夠厲害。

撕裂的跟腱總共縫了33針,還得開刀置入鋼片,尤清河在中央醫院住了一個月,在家休養兩個月;短短3個月時間,改寫了尤清河一輩子,從此之後,他再也無法馳騁於羽球場上,被迫退出羽球世界。

尤清河掀起褲腳讓我看他那一條縫了33針的傷痕,並叫我用手壓壓看感覺裡頭的鋼片,我一邊伸手用力壓著,一邊無奈地感慨一代名將因一攤水毀前程,心裡非常為他不值。

當時的心情,尤清河悲痛得無法形容,他激動地說:“我想哭,但卻哭不出來……”由此可見,要把熱愛的羽球強硬的從身上拔掉,是多麼痛不欲生的事。

簡介
姓名:尤清河
年齡:67歲
威水史:1959年成為國家羽球隊隊員,曾經榮獲多項國際賽男單冠軍,包括1963年大馬公開賽男單冠軍、紐西蘭公開賽男單冠軍等等,也是1967年重奪湯杯功臣。現任白沙羅居協主席,盡力於社區服務。

【熱點新聞:湯尤杯2010】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高寶麗‧2010.05.11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三)‧感嘆羽球功臣受冷待‧鄭求山7歲打到75歲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6 am

拿督鄭求山於1955年踏入羽壇,在羽壇上馳騁多年,多次代表檳州及國家出賽,奪得大小獎項無數。他曾4次代表大馬出征湯杯賽,並於1967年和黃紹銘、陳貽權、伍文美、陳奕芳、尤清河,為大馬奪回闊別9年的湯杯。

他於80年代退出羽壇後,卻從沒高掛球拍,如今依然常常和朋友打“社交球”,每週作長距離的散步數次。

重奪湯杯的英雄鄭求山從七八歲開始接觸羽球。當時檳城喬治市並沒有羽球場,他只和幾個同齡玩伴在路邊的空地上打球,幾個人共用兩支迷你羽球拍,輪流上場。

玩著玩著,鄭求山開始認真起來,常常跑到其他中學去看別人打羽球,然後和朋友在路邊練習。由於是在戶外的空地打球,因此他們還得避開颳風下雨的日子,看天氣的臉色練球。

“那個時候,父母都不認為打球是正經事,只擔心孩子耽誤學業。有時候我們打球打到忘了回家,父母就拿著藤條出來找人。”

鄭求山說,忘了自己是從甚麼時候開始改用普通球拍,但當時有能力買球拍的孩子不多。他們都是向其他人借球拍,撿別人不要的球,在戶外的空地練習。

直到踏入社會工作數年,他才擁有第一支球拍,當時他已經22歲。正值50年代後期,喬治市開始設立室內羽球場,他定期和球友在中路的巫統會所禮堂練球。

“那是一支Dunlop牌球拍,在當時非常普遍。我記得那球拍的價錢大概是25令吉。”

發現自己被國家遺棄

他說,1967年奪回湯杯後,他除了獲得獎牌,也獲得一隻價值幾百塊錢的手錶作為獎勵。此外,國家還在40年後頒了一個拿督勳銜給他。可是對他來說,一個拿督頭銜,還不如球賽的入場證。

1992年,奧運會第一次納入羽球賽項目,也是大馬在事隔25年後重奪湯杯的年份,可說是大馬羽球界最熱鬧的一年。可是,誰也不知道,就在這一年,大馬羽球老將發現自己被國家遺棄了。

那一年的湯杯賽在大馬舉行,不少老球手都興致勃勃地打從初賽開始就到場支持。可是,在決賽那一天,他們卻被擋在體育館大門外。

“我們這些老球手事先向主辦單位提交照片及個人資料,申請到賽場觀賽。可是,我們被安排到離球場最遠的位子,這也算了,決賽那天,他們卻不讓我們進場,說是沒有位子。我就立刻回來檳城。”

那一天,全馬都感到瘋狂興奮,但這些被拒絕在體育館門外的老將們,心裡可是五味雜陳。

1967年,鄭求山和戰友從印尼手中奪回湯杯,他們還到英國把獎杯捧回來;可是25年後,他竟連體育館的大門也無法踏入。當年的湯杯功臣,竟如此地被羞辱、拒絕!

那年之後,大馬一直與湯杯絕緣,而鄭求山也不再到任何賽場觀賞羽球比賽,而選擇在電視前觀賽,然而這畢竟與到現場觀賽不同,不能和其他球手交流。

他表示,老將們其實也不是要求貴賓席,只希望有關當局給他們一張認證卡,讓他們憑證入場,觀賞數場主要的賽事。

“這不是免費入門票的問題,而是國家對老球手的認同問題。我們雖說是前國手、功臣老將,實際上國家和社會都已忘了我們,甚至還有人在報章說‘當年的湯杯老將都已經死去了’。”

1958年大馬失湯杯

馬來亞在獨立前從1949年第一屆湯杯賽開始蟬聯冠軍三屆,1958年,大馬首次失去湯杯,以3比6的成績敗給了印尼。當時鄭求山是首次出征湯杯賽,對他來說,那是一場非常沮喪難受的比賽,因為在決賽中,他輸了最後一場比賽。

“那是我們第一次失去湯杯。比賽結束後,整個隊伍都非常難過。回國後,情緒持續低落了好一段時間,我覺得全世界都將我擋在門外,只有寥寥幾個好友來安慰我。”

到了1967年,湯杯賽在印尼的雅加達舉行。在這屆比賽中,雖然大馬贏了獎杯,但對鄭求山來說,那場史無前例的比賽其實並沒有完成賽程,他也失去了一個出場打球的機會。

在決賽的9場賽事中,球手只打了7場半,最後兩場是雙打比賽。

“第8場比賽是由陳貽權和伍文美下場,他們贏了第一局,可是,當他們在第二局比賽領先時,觀眾開始起鬨,比賽最終中斷。大會原本計劃在紐西蘭繼續進行比賽,但後來印尼棄權了,結果我們於第二年到英國去把獎杯捧回來。”

回顧1967年湯杯決賽戰情

根據網上資料,大馬以總成績4比3領先時,貽權與文美以15-2輕取首局後,第二局本以10-2遙遙領先,只差5分便可贏得第5場而奪冠。但此時印尼觀眾見大勢已去,便大吵大嚷擾亂大馬球員的情緒,甚至使出陰招以攝影機的閃光燈射到大馬球員臉上,使他們難以看清球的來勢,結果形勢逆轉以13-18敗陣。在第3局即將開打時,瘋狂的印尼球迷情緒更加失控,已使此處變成“地獄球場”,似乎假如不能取勝就要爆發騷亂。裁判見局勢難以控制,恐演變成流血事件,便宣佈終止比賽,第9場由陳奕芳與鄭求山對烏能與張鑫源的雙打也沒有舉行,大馬球員以4比3的總成績領先。

後來國際羽總建議餘下的比賽在中立國紐西蘭繼續舉行,但印尼拒絕,被判棄權。最後國際羽總宣判大馬以6比3的總成績獲勝,贏得湯杯。

大馬對印尼詳細成績(大馬球員先列)

第一天(6月9日)
1 陳奕芳負梁海量-----(6-15,8-15)
2 尤清河勝宋尼威-----(15-9,15-7)
3 陳貽權與伍文美勝烏能與張鑫源-----(15-6,15-7)
4 陳奕芳與鄭求山勝翁振祥與蘇山多-----(15-2,15-18,15-12)
(首日大馬領先印尼3比1)

第二天(6月10日)
5 陳奕芳勝宋尼威-----(15-2,15-4)
6 尤清河負梁海量-----(5-15,9-15)
7 鄭求山負翁振祥-----(15-18,4-15)
8 陳貽權與伍文美對翁振祥與蘇山多-----(15-2,13-18,未完成)

當年羽球只能當副業

鄭求山感嘆,羽球是大馬最值得驕傲的項目,但國家並沒有認真地栽培球手。1967年大馬奪得湯杯後,國內的羽球水平可說是急速下降,不少選手最終都被迫放棄了羽球。

“當時的羽球手都另有一份正職,打球只是副業,大家平時只能自行練習。很多有一定成就的選手最終都放棄了羽球,專注在自己的事業上,包括曾代表大馬出賽的湯杯選手。”

他認為,如果當時政府關心羽球發展,大馬的羽球水平就不會那麼快下降。

五六十年代,當時國內的打羽球風氣並不興盛,上至國家,下至父母,幾乎沒人鼓勵及培育孩子打球。當時的人都認為,與其打球,倒不如努力讀書,將來找一份穩當的工作養家餬口。

昔日球員沒獲專業訓練

他透露,當年的球手和現在的不同,不論州政府還是國家,都對球手毫不重視,不但沒有給予津貼,也沒有提供專業訓練。

他說,不論是州手還是國家選手,運動員都必須自己練習,國家或州政府只在比賽前約一個月,才臨時抱佛腳地提供一小段集訓時間。來自全馬各州的選手代表就在那個時候見面聚首,雙打伙伴也只能在那段時候拚命練習並培養默契。

在非比賽時期,選手不但必須自己掏腰包找場地練習,就連代表國家出賽,也必須拿無薪假期。

出國比賽需拿無新假期

當時鄭求山的正職是市政局官員,算是公務員,但他即使代表檳州比賽,還是和其他選手一樣必須申請無薪假期。直到1962年,大馬政府才落實選手代表官方出賽,可申請有薪假期的措施。

1959及1960年,他連續兩屆受邀參加世界羽球巡迴賽,只好拿了長達兩年的無薪假跟著大隊到英國、丹麥、荷蘭、美國,加拿大等地出賽。

此外,選手奪獎後,國家和州政府依然沒甚麼表示。“現在的選手算是好命了,國家和州政府提供所有訓練,還有獎金及俸祿。”

他補充說,在現有的制度下,球手如果沒有早早展現才華,在十八九歲之前拿下幾個獎項,就會被淘汰了。

“事實上,一些球手是大器晚成型,就如29歲才奪得湯杯的傅國強。如果傅國強遲十年或20年出世,恐怕就沒有機會代表國家出賽。”

妻是羽壇女將伍美玲

鄭求山的妻子伍美玲也是檳州羽壇名將,曾多次參加比賽,也是大馬第一個混合雙打冠軍。

他們於1965年結為連理,成為檳州羽壇的佳話。當時多名球手拿著球拍組成一道拱門,讓他們在球拍下踏入禮堂。

目前他和妻子育有兩名兒女及兩名孫子,兒女雖然沒有投入羽球界,卻曾在數個羽球賽中奪得獎項。

現在,鄭求山迫不及待地希望分別5歲及3歲的孫子及孫女快高長大,和他們同享打羽球的樂趣。

如今75歲的鄭求山每週有3天和家人一同打球,另3天則從白雲山路的住家“散步”到植物園,再從植物園走回家。

與莊友明不打不相識

鄭求山和同是出生檳城的名將拿督莊友明之間不知交戰了多少次,互相壓倒對方無數次,其中一次讓他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一場苦戰,花了很長的時間,我們打了3局,最後他贏了。可是到了當天晚上,他就因為急性盲腸炎而進入醫院。我在報章上看到消息時大吃一驚,想著是不是那場球賽太吃力了,害他進院?”

簡介
姓名:鄭求山
年齡:75歲
威水史:1955年加入州隊,1958、1964及1967年代表大馬出征湯杯。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四)‧陳奕芳平常心看待輝煌戰績‧低調度過美好人生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8 am

當我們在3月為拿督李宗偉奪下全英羽球賽男單冠軍而高聲歡呼時,曾經在1966年同樣奪下全英賽男單冠軍,並在1967年助大馬奪回湯杯爭取到最高榮譽的陳奕芳,卻淡然舉起高爾夫球棒,在場上揮出瀟灑的一桿……羽球名將陳奕芳對榮耀、掌聲,歡呼一點都不迷戀,反之,他樂得當一名清閒的退休人士,問他近況如何,他點著頭回答:“非常好”。

享受你所擁有的,祝福別人所擁有的,正是他現今對生命的看法,也成為了他做人的座右銘。

拿督李宗偉在3月奪下全英賽男單冠軍之後,位居世界第一的他頓時成為馬來西亞的英雄人物……而就在這個時刻,也讓我們回顧一下大馬羽壇在全英賽的紀錄,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曾經奪下全英賽男單冠軍的羽壇英雄。

在過去的50年內,大馬曾經由黃秉璇、莊友明從1950年至1957年輪流稱霸,全世界的頂尖羽球好手,好像都集中在大馬一般,然而風光的日子不長,直到1966年,陳奕芳才再度在全英賽男單項目中奪冠。

那次之後,全英賽男單榮譽榜上再也看不到大馬參賽選手的芳名;30餘年之後,在2003年哈菲茲才再次拿下這項最高榮譽,7年後的今日2010年,大馬羽球員李宗偉才再一次有讓人驚喜的表現。

當大街小巷都在對李宗偉的表現給予高度評價時,我們約訪了行事低調的陳奕芳,只見他舉起高爾夫球棒,在球場上揮出漂亮的一桿……

陳奕芳,正是今日要登場的主角,64歲的他只以平常心看待昔日在羽球壇上的光彩。

退休生活極簡單

與陳奕芳相約在梳邦高爾夫球場見面,原來他在下午4時就已經打完球,正和一群朋友在俱樂部的餐廳高談闊論,不知在為甚麼課題而發表意見。

詢及陳奕芳放下羽球拍後的生活,他咧開了嘴巴只管說好。

是怎麼個好?“總之就是很好啦,我現在很開心。”他直笑,沒透露具體詳情。

就一個“好”字,這麼簡單的字,就已概括了陳奕芳的人生。人生得以如此,夫複何求?

退休前任職銀行高層的陳奕芳表示,退休後的生活極為簡單,現在每天早上只是進行一些小投資,下午到高爾夫球場揮桿,日複日月複月,生活既簡單又快樂。

是每天都來打球嗎?“我通常週一至週五都會在這裡……”好一個賽神仙的日子。

回首過去的羽球生涯,陳奕芳是一臉的“無所謂”,感覺好似羽球與他毫無關係似的,令採訪的我們深感訝異。但現在平心靜氣回想,或許陳奕芳早已經突破了對羽球的執著,把曾經一度在生命裡不可或缺的羽球,說放下就放下。

陳奕芳16歲中選為國家隊,一直到28歲才退役。在這整整12年的羽球生涯中,他所寫下的紀錄篇篇都是光榮史,都是耀眼的成績單。

曾參賽4次湯杯

陳奕芳在1966年也就是20歲時奪下全英賽男單冠軍,另有3次奪得亞軍,包括19歲、21歲和22歲。他也參加過4次湯杯賽,即1964年、1967年、1970年和1973年,並在1967年的決賽中與隊友尤清河、陳貽權、伍文美、鄭求山擊敗印尼奪回湯杯。他另外在1966年也贏得了英聯邦運動會(後已改稱共和聯邦運動會)的男單金牌,又和尤清河搭檔奪得男雙金牌。”

如數家珍,每一頁的輝煌都記錄得很詳細。然而,陳奕芳卻表示,他不曉得哪一場球賽最重要,因為在他心目中,每一場球賽都是同等重要的,“我也不記得比賽的實況了,只是盡心盡力去打,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就是了。”

陳奕芳自小就是運動健將,除了羽球,足球、籃球、乒乓都少不了他的份。為何最終會選擇羽球?陳奕芳覺得在選擇時他沒有多大的掙扎,只知道那是很“自然”的事,沒來由的就成為羽球員。

他16歲成為國家隊隊員,首次上陣是參加一項國際羽球友誼賽,對手是來自印度的Nandu Natekar,“我當時是第一男單,還贏了他呢!”

球賽與學業並重

說起第一次出賽就勝出,陳奕芳的語氣雖然是平淡的,但眼睛卻不經意地透露出異樣神采,想必是那一場球賽早已在陳奕芳心上烙了印,永世難忘。

雖然年紀輕輕就成為國家羽球員,但陳奕芳卻從來沒有放棄過他的學業,也正為了兼顧學業與羽球,我們從陳奕芳身上,看出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頑強學習慾。

“我熱愛打球但也愛讀書,為了應付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我甚至在17歲獲遴選為湯杯選手時,放棄參加第一輪的湯杯外圍賽,直到次年考試完畢後才歸隊。”

陳奕芳在學業上的努力沒有白費,除了在羽壇上交出漂亮成績單,他的學業也非常棒,他於1966年至1970年在馬來亞大學修讀物理系,考獲學士學位,過後他花了2年時間在菲律賓馬尼拉進修商業管理課程,並考取碩士學位。

我實在很感好奇,到底一位頂尖的運動員如何兼顧學業與球賽,他想也沒想就答道:“我並不特別,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辦到,這一點都不難!”

在我的苦苦追問下,陳奕芳才透露其成功的秘訣就是把時間管理好,讀書時專心讀書,練球時認真練習。成功,關鍵就是懂得分配時間及專注。

64歲,當過世界頂尖羽球員,也在事業上有卓越的表現,放下球拍後的陳奕芳今後更關注的,是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人生若此,也是最大的福報了。

為比賽曠課

為了參加比賽,陳奕芳還當過蹺課大王!

強調學業與羽球並重的陳奕芳,原來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他曾經為了參加國際賽事而一連缺了2個月的課,待比賽完畢之後,就立即回到課堂上,向同學借筆記來惡補一番,把因球賽而遺漏掉的部份統統給追回來。

“有時候為了參加國際賽事,比賽時間加上之前的練習,不得不逃一至兩個月的課……沒有辦法呀!”

為“錢途”退出羽壇

在打球打不出春天的年代,陳奕芳在羽壇風光12載之後,為了“錢”途,不得不與熱愛的羽球場道別說再見。

每一位羽球員退出羽壇都有他的理由,一些人是為健康,一些人是力不從心,一些人是因為受傷,但就陳奕芳而言,他在羽球場上風光了12年,為大馬也為自己贏得了大大小小連自己也數不清的球賽,退出的原由正是因為“打球,不能打一輩子”。

“我們以前打球並不是專業,而是屬於業餘性質,說實在當年打球並不能找到錢。”他說得坦然。

不像今日的羽球員一般,打球是屬於專業,如果球打得好為國家贏得榮譽,那就不愁吃不愁穿,而離開羽球場的傑出球員,還會受聘為國家隊教練,即使站在場外,依然可以貢獻他的經驗。

“我們當年所獲得的回酬不多,打了12年球,我知道夠了,無論是自己的滿足感,還是對國家的貢獻都足夠了。28歲,是時候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啦!”

就這樣,陳奕芳離開了12年來帶給他榮耀與滿足的球場,為自己的前途做了一個明確的決定,瀟灑地揮一揮手,頭也不回的就往另一個人生目標走去。

陳奕芳認為今日的國家運動員能獲得政府的重視,是一種進步,也是對所有付出過心血的運動員的一種肯定與承諾。

“你瞧現在的李宗偉,還有壁球公主妮科,他們都獲得國家的肯定,這實在是很令人欣喜的事。”

羽球生涯
雙親功不可沒

陳奕芳表示自己加入羽球隊是很自然的事,事前並沒有特別的下定決心要加入國家羽球隊或有任何期盼,但無可否認的,對羽球極力推崇的雙親,卻在陳奕芳的12年羽球生涯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之前說過當年打球或比賽都要自己找贊助,自己掏腰包……而陳奕芳的父親正是這位樂於栽培兒子而不惜在時間上和金錢上給予全力付出的人。

“我父母親在我的羽球事業上給予非常大的鼓勵和支持。父親當年是檳城足球協會副主席,同時也是羽球協會副主席,我不敢說自己深受他的影響,但卻知道運動始終是父親的最愛。”

除了父親,陳奕芳的母親亦在他的羽球生涯上給予全力支持,“我母親當年經常烹調藥材雞湯給我補身,而每一餐更是營養豐富且均衡的食物,我想正是這個原因吧,讓我有強壯的體魄來應付每一場賽事。”

一切靠自己操練

陳奕芳披露,六七十年代的大馬羽球隊員並沒有像現在的球員這麼樣,有教練在旁督促指導,反之,他們當年的練習統統都得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好的教練。

“我平日的練習都是靠自己,但很妙的是,其實不必靠別人提醒或教導,我們自然可以發覺自己的弱點或短處。必須強調的是,作為一個世界級的球員,我們更應瞭解到這一點。”

“很多東西是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與學習的,我也不排除很多時候與對方比賽時,所面對的考驗或造成的失誤,就是我們從中學習的反面教材,也能讓球藝更為精進。”

靠假動作控制戰局

當年,陳奕芳的假動作最讓人津津樂道,今日談起他的假動作,他仍引以為傲,“有些球員的必殺技是殺球,力度或者是速度,但我別具一格,以假動作佔上風。”

一場球賽打下去,往往是陳奕芳操控整個局勢,別人要怎麼打都得看他的,果真是當年的世界級頂尖球員之一。

有人說冠軍是天生的,陳奕芳由始至終反對這種說法。

他認為,冠軍只有一小部份是天生的,能成為冠軍的最主要因素,全賴自己決定。

陳奕芳的人生哲理是,當你以為自己已經很強時,其實世界上至少還有10個人比你更厲害,而他們只是少了一點運氣,沒有機會表現自己而已。此外,他強調謙虛的學習態度亦很重要,唯有如此,你才可以取別人所長,補己之短。

因此,陳奕芳強調,要成功者不單止是勤奮,而是要百分百的勤奮!

簡介
姓名:陳奕芳
年齡:64歲
威水史:
‧1962年加入國家羽球隊,曾於1966年贏得當時被視為非正式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的全英羽球賽男子單打冠軍。
‧從1965年至1968年,他連續四度打入此項比賽的男單決賽,亦多次代表馬來西亞出戰湯姆斯杯,並與伙伴們於1967年勇奪湯杯。
‧在全盛時期的1960年代中期至末期,也曾經贏得許多主要的國際比賽男子單打冠軍,包括丹麥公開賽、美國公開賽、加拿大公開賽,以及馬來西亞公開賽。
‧他也曾在1966年的英聯邦運動會贏得單打與雙打冠軍。
‧1970年代逐漸淡出羽毛球場。退休後的他樂得逍遙,天天享受在陽光下揮動高爾夫球桿的時光。

【熱點新聞:湯尤杯2010】

光明日報/副刊‧報導:高寶麗‧2010.05.13

Sigit
中階老鳥
文章: 185
註冊時間: 週六 5月 1日, 2010年 1:04 am

湯杯英雄話當年(完結篇)‧4屆全英賽冠軍‧莊友明首創鋼製羽球拍

文章 Sigit » 週五 7月 23日, 2010年 7:09 am

曾奪過全英羽球賽4次單打冠軍、3次雙打冠軍,再捧湯姆斯杯,甚至還化身賽車手的拿督莊友明,堪稱大馬羽壇國寶級的傳奇人物。能有今日的成就,他用80年的人生路來表述:大部份都是上天的恩賜,40%是天命,30%是努力,另30%是實力。

佔了最大部份的天命,似乎註定了他的不平凡。他曾經3次大難不死、命不該絕,才有今日的球壇奇蹟。更難得的是,天生聰穎過人的莊友明雖四肢發達,頭腦一點也不簡單。他把一枝木製球拍動腦筋改造,創出了世界第一枝輕巧的鋼製羽球拍,因此被人稱為“金屬羽球拍之父”。

含著金鑰匙出世的拿督莊友明(Eddy Choong Ewe Beng),在5歲時開始接觸羽球。不說不知,在那個年代,莊家已擁有兩三個正規羽球場,而他從小就在大人身邊撿羽毛球玩。比別人更早揮拍,也紮下了他的羽球技術基礎。

出身名門的莊友明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也因為活蹦亂跳的個性,讀書時代就活躍於各種洋式運動,橄欖球,足球等耗能量高的運動都是他的最愛。

上世紀的1943年,馬來亞尚處於日治動盪時代,人民生活受到各方面的限制,13歲的莊友明被逼放棄橄欖球足球等群體運動,羽球成了他在苦悶時代僅有的樂趣。

因為受到戰爭影響,當時的檳城羽球冠軍兩兄弟徐俊慶及徐俊華靠著售賣小雞維生。慧眼識英雄的莊家,把對方的雞隻全買下,讓他們擔任莊家的家庭羽球教練。在徐氏兄弟賣力指點下,莊友明打下了紮實的羽球基礎。

1955年助馬奪湯杯

他在15歲那年專注於羽球運動,17歲時奪下全檳青年組單打冠軍。1949年,他與伙伴盧德福初試啼聲即技驚四座,打敗當時馬來亞公開賽的雙打冠軍黃德福與陳錦宏。

19歲那年,莊友明步上哥哥後塵到英國留學,選修法律系。父親規定身在國外的他,不准玩容易受傷的激烈運動,間接將他推向羽球的懷抱。

莊友明在21歲時,與哥哥莊友良組成兄弟檔殺入全英羽球公開賽男雙決賽,更捧走了冠軍。他們在1951年至1953年期間,連續奪下全英賽雙打三連冠。

1953年至1957年間,莊友明四度蟬聯全英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只在1952年和1955年輸給黃秉璇而屈居亞軍。

與別人不同的是,在外國獲獎無數後,莊友明獲正式徵召回國,加入國家隊代表馬來亞出戰湯姆斯杯,並於1955年與隊友奪下男子團體賽湯杯。

在10年巔峰的羽球生涯裡,莊友明曾獲得75個國際賽冠軍,以及各項錦標賽冠軍450個。

莊友明用他的羽球拍,征服了半個地球。

每天門框下練彈跳

到底莊友明在上世紀50年代,如何四次奪下全英羽球賽男單冠軍?他形容,過程就像爬山,你不知道山到底有多高,所以就一直往上爬,勝利都是靠一步一腳印得來的。

“我覺得這一切好像是上天的恩賜,走了那麼多路,感覺命運都是註定的。天命佔了40%,努力佔30%,再來的30%是實力。”

他可以在半年內每週末不間斷地進行各項比賽,男單、男雙,混雙交替上陣,比賽期間還可以每天練習8至10小時,他也不知自己當時哪來的精力和耐力。

“這就是天命,技術有了,努力有了,是因為天生比別人更有耐力,喘得比別人慢,腦袋轉得比別人快,讓我更勝別人一籌。”

自嘲身高僅有5呎4吋的莊友明,指自己是憑著短小精悍的優勢和後天的努力,在人高馬大的洋人群中殺出了重圍――他每天在門框下練習彈跳,如果人家6呎高,而他彈跳2呎半,就有7呎高。

跳崖盲腸炎翻車
3次大難不死

於5月30日就滿80歲的莊友明依然健步如飛,不減當年的年輕氣魄。他笑說,所謂40%天命,是因為他曾3次大難不死。

莊友明性格從小動如脫兔,13歲時與朋友到峇都丁宜瀑布遊玩,看到一個深約300呎的懸崖,朋友都說跳過對面是不可能的事。但彈跳力十足的莊友明自信滿滿,知道難不倒他,於是躍躍欲試。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在跳過懸崖之際,會被沖上來的水重重地打了下去。

“跌下去必死無疑,我在掙扎時,剛好抓到我8歲弟弟的腳,但很快我就放手了,我怕連他也拉下去,那就完蛋了。”

恰巧此時有兩個大人經過,才把他救了起來。他被救起時,頭上腫了一個包,但總算撿回一條小命。

第2個劫難是一次嚴重的盲腸炎,肚子是突然疼痛起來的,那天正是莊友明和隊友鄭求山的終極對壘,結果他還是忍耐至球賽結束才就醫。

他餘悸猶存地說,沒想到醫生馬上要他開刀,還說若不是肌肉覆蓋著盲腸,一碰撞就會破裂奪命。醫生最後足足為他切除了3吋長的盲腸。

最後一次則是在賽場上翻車。車子翻了好幾個筋斗,已經散裂一地,竟然沒有爆炸,他最後還亳髮無損地從車裡爬了出來。

“這都是命運,上天讓我活了下來。”

挖空手柄
發明鋼羽拍

莊友明在球場上的百戰不殆,除了擅用發達的四肢,還是“吃腦”之人。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發明了一把不及半公斤重的羽球拍。

當年羽球拍的長度及重量等,都沒設下規定。莊友明受訪時,拿出一把已珍藏50年的木製羽球拍,以及第一把由他發想創造的鋼製羽球拍。

“技術再好,也要有很好的工具。”他說,過去的木製羽球拍比較重,不利於體格較小的亞裔運動員。

而且用了兩三次,就會彎斜或出現裂痕,必須用儀器固定它。

為了使球技更上一層樓,他在1955年向一位英籍工程師朋友倡議製造一枝鋼質羽球拍。他說,頭輕腳重也不行,手柄必須挖空,減輕重量有助於提昇揮拍的力道。

這一發明,也讓朋友的羽球品牌成為當年數一數二的生產家。從此,全世界羽球運動員使用的是越來越輕巧的金屬羽球拍。莊友明也因此被喻為“金屬羽球拍之父”。

培育冠軍好手贏國際尊敬

雖然莊友明的父親莊榮海不同意他在體壇發展,但莊友明卻在羽壇留下傳奇性的一頁。他視羽球為第二生命,畢生為羽球運動獻身,無怨無悔。

30年前,檳城羽球的硬體措施如訓練場地極度缺乏,莊友明就將當時坐落於葉祖意路的冰工廠屋頂掀起,抬高30呎,改建成羽球場;13年前,他甚至不收分文在武吉南瑪設置了有9個羽球場的武吉南瑪國際中心,就是要為國家訓練更多羽球冠軍。

得意門徒陳奕芳柯普斯

在莊友明的努力下,造就大批國內外羽運冠軍好手,如全英賽單打冠軍陳奕芳,全英賽雙打冠軍陳貽權及伍文美,重奪湯杯的英雄鄭求山、尤清河,還有蘇瑞龍、米斯本等。

在國外,莊友明也栽培不少得意門徒,計有七屆全英賽男單冠軍柯普斯、丹麥雙打怪傑科貝羅,促進國際羽運的全球化發展。莊友明也成為國際上最受歡迎的球星,贏得國際羽壇的尊敬。

此外,莊友明於1973年邀請由紅極一時的侯家昌及湯仙虎掛帥的中國羽球隊,來大馬進行表演賽,不但讓本國球迷得以一睹名將風采,也具有深長的歷史意義。翌年大馬與中國宣佈正式建立邦交,成了促進馬中友誼關係發展的起點。

莊友明為羽運服務及貢獻的精神,受到國際羽壇的肯定,獲得多項國際羽運貢獻獎,如全英賽永久座上嘉賓。1999年,莊友明獲馬來西亞奧林匹克理事會選為20世紀中馬來西亞5大偉大運動員之一。

從英返馬繼承父業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莊友明則是推拒了3次赴英要他回家接手家族事業的父親。自認年輕時脾氣很壞,在英國樂不思蜀的莊友明,當時根本沒把父親的請托放在心上。最後是父親的一句話,讓他回心轉意。

“他說,你可以打球,可以賽車,但我甚麼都不能,哪裡都都不能去,我們需要你。”最終,他決定結束遊戲人生,返回檳城。當時他27歲。

返國後,莊友明獻身國家隊直到36歲,退役後當羽球教練,可謂桃李滿天下。65歲時他正式放下球拍,歷經50餘年的球場生涯,正式結束。

選擇退休,皆因不想再加重身體的負荷。他說,他60歲時,即使腳痛也不放棄打球,大腿骨已被磨得成了長短腳,每週平均要吃5粒止痛藥。

“身體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我決定放下球拍,直到動過手術後,才不藥而癒。”

莊友明說,年少輕狂時不懂事,如今他用80年人生路,來作為大家的指引。他笑說,他不是因為聰明,而是因為夠老。

退休後,莊友明專注於產業事業。天性開朗的他,如今怡然自得,時常與老朋友聚會,還是一樣遊戲人生。

1955年湯姆斯杯羽球賽決賽
馬來亞勝丹麥8比1
1 莊友明 勝 科貝羅(15-6,15)
2 黃秉璇 勝 史卡律(15-9,16-18,15-4)
3 陳仁勇與林琪芳 勝 默特茲與艾勒斯森(15-9,15-3)
4 王保林與黃德福 勝 科貝羅與漢森1(5-4,15-8)
5 王保林 勝 贊森(15-10,15-8)
6 黃秉璇 勝 科貝羅(12-15,15-0,15-7)
7 莊友明 勝 史卡律(15-10,15-9)
8 陳仁勇與林琪芳 負 科貝羅與漢森(13-18,15-4,6-15)
9 王保林與黃德福 勝 默特茲與艾勒斯森(15-8,15-1)

【熱點新聞:湯尤杯2010】

明日報/副刊‧報導:許柳青‧2010.05.14

回覆文章